关中人情感故事 ,关中人物
关中八怪的锅盔像锅盖
顺口溜如下:板凳不坐蹲起来,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帕帕头上戴,面条像裤带,锅盔像锅盖,油泼辣子一道菜,秦腔不唱吼起来。
陕西没有十八怪,只有十大怪,分别是:面条像裤带、锅盔像锅盖、油泼辣子一道菜、碗盆难分开、手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不坐椅蹲起来、睡觉枕石块、秦腔不唱吼起来。
陕西八大怪分别有:面条宽的像裤带、锅盔大的像锅盖、盆碗难分开、油泼辣子一道菜、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嫁外、秦腔吼起来。一怪面条像腰带,关中豪爽,爱吃宽面,厚面,所以喜欢将面和硬揉软、擀厚、切宽。
在陕西关中地区,烙制锅盔用的锅可不是一般的小锅,而是用来做十几人饭菜的大锅。这样的锅直径约在七八十公分,而且这样的锅上面用的锅盖也是隆起的,所以说烙好的锅盔就象锅盖一般大小,一般模样。
锅盔,又叫锅魁、干馍,是陕西省关中地区以及甘肃省地区城乡居民喜食的地方传统风味面食小吃。锅盔是陕西八大怪之一。人称“睁眼锅盔像锅盖”,即象头盔状,顾名思义又叫锅盔。
关中人爱吃的biangbiang面一名的来历
1、biangbiang 面,特指关中用麦子面粉手工加工的一种以长、宽、厚为特色的面条,类似于扯面,但要比一般的扯面宽出许多。“biang”字,笔画56划。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既无其声亦无其字。
2、biangbiang面,biang字是一个合字,常被代替写为BiángBiáng面、奤奤面或彪彪面)是陕西关中地区的汉族传统风味面食,因为 *** 过程中有biang、biang的声音而得名。
3、Biángbiáng面,这个独特的名字,来源于陕西传统的裤带面。 *** Biángbiáng面的过程,涉及了上等面粉的精制。面汤中加入了酱油、醋、味精、花椒等调料,将面条捞起后,淋上热植物油即可完成。
4、Biángbiáng面,这一陕西关中地区的传统面食,其名称的由来可追溯至面条 *** 时的特殊声音。当面食师傅将关中地区特有的麦粉制成的面条拉扯至宽厚时,面条与案板之间产生的“biang、biang”声成为这种面食名的灵感来源。
5、用于陕西关中地区的面食Biangbiang面。biáng也是一种口语化的象声词,有时为口头禅,或童语。
关中人的老碗故事
1、这个道具——碗,叫大花碗或者海碗,但陕西人通常称呼其为“老碗(陕西话“老”字发三声)”,他似乎已经成为关中饮食文化的一种特殊符号。
2、“老碗会”,是对陕西关中各县农村群众端着饭碗,聚在村中某个相对固定的场所,一边吃饭、一边谝闲传(关中人把闲谈叫“谝闲传”’)这一饮食习尚的戏称。在陕西关中,人们把大碗叫“老碗”。
3、关中的秦味老碗面,继承了千年的文化和精神,全国加盟店已超过1000家。它继续发扬老碗面的文化和精神,影响着人们,影响着更多的人。
4、第三怪 碗盆难分开 陕西人吃饭喜欢用一种耀州产的白瓷青花大碗,的碗口直径将近1尺,当地人称为“老碗”。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大,所以往往碗盆难分。
陕西的风土人情
由于陕西地处西北的黄土高原,这里日照强烈,干旱少雨,而且风沙天气较多。所以农村妇女在辛勤劳作的时候,都要头顶着手帕。在陕西农村处处可见半边盖的房子。这是陕西人独有居住环境,这与陕西的风土人情分不开的。
陕西汉中一年四季多喜欢吃腊肉,并备有干菜如干豆角、干蘑菇、干竹笋、干萝卜、洋芋片等煮腊肉,平常夏秋多食自产蔬菜,冬春以盐菜、泡菜、土豆及干菜。
锅盔像锅盖相传在唐代修乾陵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受到惩罚。于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饼。
宜君农民画是宜君民间艺人得传统剪纸艺术的基础上,通过画的形式,表现宜君乃至黄土高原风土人情为主题的一种绘画艺术。自然、古朴、粗犷的绘画风格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艺术表现形式为中华艺术园林增添了异彩。
陕西农村的老太太常头顶手帕,这是当地长久以来的习俗。由于陕西高原日照强烈、风沙肆虐,农村妇女劳作时都会头顶手帕。陕西农村常见半边盖的房子,这与当地的风土人情紧密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