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旅行美文(扬州旅行感悟)
郑冬八月下扬州美文摘抄
清炖狮子头、袁氏老鹅、文思豆腐、大煮干丝、咸鱼烧肉、扬州炒饭……于吃货们而言,“念念不忘是扬州”实乃情真意笃。
美文欣赏‖《扬州小巷》
1、飘过一阵微雨,黛色的小巷里,细细软软的雨丝拍打着青青的砖瓦,粉色的月季花在柔柔的风里摇曳生姿,散发着阵阵的清香。扬州的小巷,仗着有二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文化沉淀,理所当然地成了一幅古典的水墨画,粉墙乌瓦、苍苔绿藤、淡烟轻笼、小路逶迤。
2、主要作品有诗歌散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素淡朦胧的《荷塘月色》的主题在中学课本里历来是这样叙述的: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当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欣赏荷塘月色的淡淡喜悦之中,夹杂着不满黑暗现实但无法超脱的哀愁。
3、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唐.杜甫《羌村三首》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唐.李商隐《乐原游》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唐.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唐.白居易《暮江吟》 老年 天将暮, 凭栏望断天涯路。 天涯路: 日薄西山, 大江东去。
4、《古风好句好段》昔臣妾往矣。杨柳依依三月晴,今臣妾来思。留得枯荷听雨声。等候矣,怀疑矣,释然矣,俱往矣。陌上寒烟,深秋渐远,悠悠的心,轻倚楼阁,独品一缕闲愁。
《扬州的夏日》作文(朱自清的)800字加评论
扬州夏日 赏析: 朱自清一生似乎与“水”结了缘,四处漂泊。读书,工作,奔走在江浙各地,来往于南北之间。稍稍安定的时期,也只有在扬州的那十余年少年岁月和三十岁后定居北京的十年(其间到欧洲旅行一年)。四十岁时抗战爆发,又自北平匆匆南下,萍踪遍及南方诸城。
扬州夏日,朱自清的游记,让人感受到了他独特的理性精神和美学观。他不像一般人那样,仅靠着“耳食”来构筑关于扬州的海市蜃楼。相反,他批评那些跟在诗人文士后面的附和者,认为他们没有亲身体验,却在那里大谈特谈扬州的美。他虽然爱扬州的秀水,但也不忘批评“瘦西湖”这个名字的俗气。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扬州的夏日》既不是足以传位的“太子”,也算不得受宠的“ *** ”。收入1936年版《你我》集时,作者的自序只说其中“最中意的文字”是《论无话可说》,还连带提及大部分篇章的写作背景,却没有关于它的片言只语。
朱自清先生原籍是浙江绍兴,后随父定居在扬州。他在这篇《扬州的夏日》,以一个久住“老扬州人”的视角,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不同的扬州。
《扬州的夏日》也是如此。而且,依我看,这篇笔墨简省的短文,竟可以看作朱自清一生漂泊心态的美学象征。作品一开始便透露出作者的理性精神和美学观,这同样是他观照、感受人生的一贯态度。他批评一般人跟在诗人文士的背后,随声附和地称道自己未曾亲历的扬州,仅靠着“耳食”来构筑关于扬州的海市蜃楼。
扬州夏日,赏析朱自清:朱自清与水结下不解之缘,一生四处漂泊,读书、工作,纵横江浙,南北奔波。四十岁抗战爆发,南下奔波,四十九岁返回北京,不久病逝。他的爱读游记,写游记,也与他的漂泊生活有关。《扬州的夏日》是一篇游记,但与其他游记不同,因为扬州是他的第二故乡,他在这里住了十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