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讲历史情感故事
曾子孝道故事
1、一是奉养父母,虽然生活十分俭朴但是每餐必有酒肉供养父亲。还有就是“父母在不远游”,放弃了多次去异地做官的机会。二是尊敬父母,与父母在一起时不敢大声说话,曾子做什么事都请示父母。
2、曾子著《大学》,述《孝经》,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被后世尊为宗圣。曾子临终时,把弟子们都召集来,交代遗言:“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
3、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4、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曾子教子的启示是什么?
《曾参教子》是战国后期韩非写的一篇文章,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该故事生动地告诉人们:家长对孩子不能信口开河,要言必信。只有言传身教,才能使孩子诚实无欺,否则父母将失信于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之一任教师,父母应当应用自己的行为给孩子做诚信的表率,使孩子养成诚实守信的高尚品德。文章以事喻理,生动形象的说明了诚信教育的原则。
我们要做一个诚实守信,言出必行,言行一致的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一定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曾子,又叫曾参,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孔子的弟子。曾子妻哄小孩时随口答应儿子要杀猪给他吃,事后,曾子为了实现这个承诺真的杀了猪。
曾子教子的 *** ,从实际出发,使人永远不能忘记,远远大于说教的作用。我自然赞同!在曾子眼中,“一诺重千金”,即便对孩子也不能失信。一次失信可能改变一个人对信任问题的看法,继而影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这篇流传很久的著名文章,以事喻理,深深说明了曾子诚实守信的高贵品质,也给我们以启示:曾子教子艺术所闪耀的思想光辉,让人感到很深刻,尤其是对孩子教育问题上方向性的把握,更令人感到父爱理性的伟大。
曾子的事迹是什么?
曾子居卫,缊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拎而时见,纳屡而踵决,曳继而歌《商颂》,声满天地,若出金石。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
曾子夫人为不让哭闹的儿子去集市,说谎回来给孩子杀猪吃。曾子认为父母作为榜样不能欺骗孩子,亲手杀了猪。这个故事讲述了曾子用自己的行动教导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也教育了成年人,自己的言行对孩子影响很大。
曾子以孝著称,其事迹在《孝经》上有记载:曾子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曾子的妻子要逛街,不想带儿子,就哄儿子说,妈妈逛街回来就给你杀猪吃肉。曾子知道了,等妻子回来就把猪杀了,教育小孩子诚信,大人要先做到。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
曾子于是就把猪煮了。原文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